记《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讲座

发布时间:2012-06-13作者:访问量:1976

    时间已完全进入夏季,阳光一天比一天更热烈的抚着每个人的脸庞。今天下午,一场氛围热烈的全院讲座在上戏剧院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讲座刚刚开始,赵启正主任就点名了本次讲座着重涉及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及跨文化交流,并在之后的讲座中一一详解。

关于什么是公共外交这个问题,1987年美国的官方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外国对美国的偏见与舆论,提高美国在外国的影响力,进行增加美国利益的活动。而日本的定义则为在国际中提高本国存在感,为提升本国形象,加深国外对本国了解,以对象国民而非政府为对象去做有意义的外交活动。赵启正先生以这两个不同的定义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中国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与美国日本的不同见解,并阐述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公众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原本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公共外交又称民间外交,公共外交是一种非授权的外交方式。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另一个国家的好感度将直接影响到本国对于外国的外交政策。

关于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问题上,赵启正主任则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及增强国际话语权。赵启正认为国际关系中,国外对中国持有偏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利益冲突。他举例说,中国的产品物廉价美,中国每年出口大量商品到国外,导致外国本国的商品卖不出去,长此以往,外国肯定不会对中国有好感。其次是因为报纸舆论不属实。在今天,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速度快。一些国家的某些媒体却不能把握住媒体传播着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喜欢挖一些我国的小道消息,而这些完全不属实的信息却成了败坏中国在外名声的关键一笔。最后则是因为国内外的意识形态不同,所以无法对中国认同。他举例说:撒切尔夫人在她早前的一本名为《治国方略》的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显然不可阻挡的崛起,不管冷战带来怎么样的收获,共产主义还没有结束。必须让北京知道,台湾从来不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几句话说明了很多东西。就像赵启正先生给我们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解决方法的一句话是:It's always important to have a voice and to be heard.(重要的是不仅有声音,而且得有人听。)

接着赵启正主任讲到了最后一个也是很关键的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在这里,先生又提到了不同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如英国著名人类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文化等。而德国文化社会学家埃尔夫雷德.韦伯则认为,文化和文明是有区别的,文明是发明出来的,文化是创造出来的。而法语里更是有一句有名的话:翻译即背叛。这也更加说明了不同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同时,赵启正主任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这些例子多以漫画形式呈现,新鲜有趣,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

最后是赵启正主任与我校师生的交流时间,我校的师生都积极提问,提问者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留学生甚至还有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赵启正主任开心地一一解答了问题,并赠与每一位问了问题的师生一本亲笔签名的自己写的书,整个讲座在一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掌声久久不散。

本次讲座近两个小时,同学们都被赵启正主任幽默机智的谈吐,亲切的态度吸引,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相信大家一定在这次的讲座中或多或少的吸收了自己可以吸收的部分,这就很好了。

正如赵启正主任所说:我这次讲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同学们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工作者的外交任务使命感,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只遇到了五个中国人,那么这五个人就代表了中国,就是他眼中中国的全部。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只来了上海,那么上海在他眼中就是完整的中国。我不是要交给大家一个政治任务,我想让大家以后面对外国人交流时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行了。(文:王荷青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