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端午与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2-06-21作者:访问量:233

传统节日在今日社会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不少学者表示出忧虑。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因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群体感情,体现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传统节日的衰微无疑甚为可惜。但也有学者以为,传统节日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它们和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方式的改变,传统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是无可奈何却又自然而然的事。笔者以为,节日从表面上看,无疑和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相”,因而传统节日也似乎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从较深广的层面而言,它其实是一种人类心灵的展现方式。节日虽与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有相关性,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不管任何民族,也不管古人今人,都有着自己的节日,节日是情感的寄托,生命的调整。节日既是辛苦劳作后的短暂停顿,又为生命的再出发积蓄能量。

       所以,我们需要节日。这些年一些外来节日的流行,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让传统节日重焕青春,以实现节日的心理和文化功能,还是拿来主义地用洋节来替代或再设立新的节日。一般而言,创设新节的可行性不大,洋节则功能较为单一,比如情人节的主题是恋爱,主体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圣诞节因和基督教有关,过节者便多为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士。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是复合型节日,其功能呈现出多样性。例如端午节就包含着祭祀先贤、健康卫生、饮食文化等内容。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更加具有全民性。因此笔者认为,对传统节日功能进行再开发,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节日文化,将更为有效。

端午节即可作为一个样板。考察端午的活动与习俗的由来,最早大多和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比如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当春夏之交,是一个阴阳之气交替的时节。在这个时节,疫气较盛,身体容易产生疾病。《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据此可以推测,古人认为五月乃正邪相争的时节,需要特别注意制服邪气,卫护正气。据人类学家的说法,先民往往通过模拟巫术来实现这种行为。因此端午的许多习俗就和争斗活动有关,龙船竞渡、斗百草、除五毒等即属此类。但中国人在节日仪式的演进中,非常注重文化的选择。龙船竞渡等习俗慢慢和纪念屈原发生了固定关系,因为在屈原身上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着纯洁理想直面黑暗现实的斗争精神。这样端午节就成为了一个具有爱国敬贤教育意义的节日。再通过一定的仪式转化,带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行为就逐渐转变为礼乐文化。端午节的另一习俗射柳活动,则可看作为古代射礼的泛化,礼俗结合,于是就有了礼教的规范意义和民间文化的娱乐特征。还有悬艾、饮雄黄酒和斗百草也构成了民间中医文化和娱乐文化的一部分。概而言之,雅俗融合、寓教于乐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特点。雅俗文化的结合,在历史上曾起到了调节社会心理,和谐人群关系的作用。

    娱乐性则是传统节日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虽然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但重建节日文化,娱乐性和人文性始终不可或缺。对传统节日中一些仍有影响的活动,应充分挖掘其内涵并赋予新的意义。就端午而言,赛龙舟活动前可增加纪念先贤和乡贤的仪式,使这一传统民俗既具有现代的体育价值,又具有饮水思源、重视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另外,射柳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也可考虑恢复改造。一方面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因时因地开展体育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一种劳动工作后的调整,平静流逝的日子中的短暂宴乐,节日的娱乐和休闲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虽有射箭俱乐部,但属于白领运动,价格昂贵,局限性大。而在韩国和日本,传统射箭作为民间体育活动,倒是开展得较为普遍。另外古代射礼中的价值观也可以借鉴,《礼记·射义》云:“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指出君子在面对问题时,应该首先寻找主观原因,而不是抱怨客观环境。孔子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则提倡君子应文明竞争。对这些思想加以现代阐释,引申出合法有序竞争、诚信经营、提高专业水准、提升自我内涵等理念,也是建设新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此外,端午节的一些卫生观念如喝雄黄酒、炙艾草等,虽然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已显得落伍。但在端午节这一天普及医学知识,强调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却是有利无害的。

最后再强调一下,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建设必须注重实践层面的工作。笔者以为,首先可以文艺先行,如端午节的文艺应景活动有“关公戏”和“钟馗戏”等,关羽是忠义的化身,钟馗则是嫉恶如仇的正义的象征,这些戏曲在诚信正义普遍缺失的今天可开发出有益的价值。因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担当起积极引导的责任。其次,有远见的教育家们可尽力利用学校的资源来做传统现代化的普及工作,有责任感的民间力量也可主动开展这一工作。此外众多的艺术家及民间艺术爱好者也可积极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动漫、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进行节日文化的创意工作。这样的作品成本低,普及率高,群众性强。总之,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理论建设依然重要,实际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紧迫。这一点,需要逐渐形成社会的共识。(文:黄意明 秦惠兰  原载《青岛日报》,2012617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