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什么是公共艺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3-05-28作者:访问量:507

        时光不知不觉的已经踏入夏季,今日下午一场广受关注的讲座在我校端钧剧场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此次他所关注的主题是《什么是公共艺术》。

首先,韩生院长发表讲话。韩生院长认为上戏学子应该要知道公共艺术这个项目,要从讲座中体会汪大伟院长以及上大教师们创造这种艺术文化的有效性,从而在自身发展中有所体会。

汪大伟院长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数码艺术和公共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作品大量运用于上海城市广场建设、轨道交通、景观改造等方面。汪大伟教授认为,城市发展需要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在国外作为一个专门话题提出来才25年,但国外公共艺术发展很快,而国内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却是从环境装饰开始到之后发展到关注城市建设,如今认为公共艺术是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共艺术来源于大众;汪大伟教授随后为同学们展示了几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亚历山德罗•圣地亚哥,出生于墨西哥。他的代表作《2501个移民》充分的体现出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墨西哥大量城镇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若干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墨西哥,发现年轻人、壮劳力都已经离开了,他计算了一下从农村出去的大约有2500人,就在当地给每个有身份的人塑像,在这个过程之中,他的女儿出生在墨西哥,所以他就多加了一个塑像,成了今天的2501个塑像,并且放置在广场、草地、大学,这样在整个公共空间里面充满了思乡之情。

第二个案例:无声的进化。英国艺术家杰森•德凯尔•泰勒在墨西哥坎昆国家海洋公园的海湾里面雕塑了400多个墨西哥各个阶层的居民。这样的海底成了非常壮观的公共雕塑公园,每年吸引大约75万的游客潜水游览。他是在保持海洋生态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浮游生物寄居在雕塑上,才创造了这个伟作。在整个过程之中,为大家证明了公共艺术不仅存在于陆地,而且在海洋地下空间中人类的公共艺术也能存在。

第三个案例:尼日尔建筑。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在尼日尔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空间,其中一个是儿童学校,儿童上课时就坐在这个阶梯上而不是在常规的室内课堂,另一个房子作为献给月亮的颂歌,还有一个13米高“能看见日落的房子”,观众从一个楼层移到另一楼层,日落的高度也随之变化。

二、公共艺术——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问题的公共机制;公共艺术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为大众所生

汪大伟教授提到了他与他的团队在上海曹杨新村举办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曹杨新村原来住着的都是些劳模、技术人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那里就这剩下来那些曾经的老的劳动模范者。为了在精神上对这些老人的心灵慰藉,汪大伟教授希望通过公共艺术唤醒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其中一个外国策划人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居民喜欢把被单这种隐私的东西晒在外面,所以他脑海中有了个创想:希望每个人在被单上写一句你最想讲的话。最后发现居民写得都是政治口号,后来通过了解,外国人认为中国居民有严重公共语言和私人预言的区别。

在汪大伟教授一个小时的艺术指导、熏陶之后,讲座到了师生交流的时间。我校师生都积极提问。例如刘志新老师提到了曾经在端均剧场到新空间剧场之间的路途中,创造了一个1978年当时的生活环境,上海老弄堂在校园里进行了还原。演员从上午9点到晚上9点,真实的场景触动了参观者的内心,反思中国这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

本次讲座进行近两个小时,同学们都通过汪大伟教授图文并茂的讲说,对《什么是公共艺术》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正如汪大伟教授所说,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特有的创作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美术的创作方法,完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创造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的转变,促使创作成果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作为上戏的一份子,在所学到的知识中,应该体会到公共艺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场景再现,舞台表演等等方式来发展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当下的任务是关注社区人文精神与幸福心理指数的同步提升;关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资源之间的结合在中国的特色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当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创作,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也会成为提升我国GDP的一种方式。(文:谈晓琳  图:佳奇、顾秋梦  编辑:榕树)

图为汪大伟教授讲座现场

图为韩生院长发表讲话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