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浅谈音乐剧《吉屋出租》

发布时间:2012-01-09作者:访问量:1694

《吉屋出租》创作于20世纪末,戏中的时代背景也是如此。作品中探讨了毒品、同性恋、艾滋病、社会贫富差距等诸多应时的社会话题。作者Jonathan Larson在决定创作该剧之后,也以全部身心投入其创作,进行了大量的改写更动。遗憾的是,他未能亲眼目睹这部戏的成功,在首演当日逝世。颇具戏剧意味的是,《吉屋出租》这部音乐剧所要传达给世人的主题是“活在当下”,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完美的诠释了自己的作品。

演出的开始,演员出现在一块半透明的幕布之后,与之前小剧场戏剧节中《炸弹》里的幕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不仅起着投影屏幕的作用,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朦朦胧胧的隔着一层薄纱,呼之欲出,灵活地运用于舞台之上。舞台的布置和演员的扮相都很具有特点。破旧的厂房透出浓烈的金属感,演员们随意而又生活感的服装让人一下子就感觉置身于贫民窟。舞台的布置虽然数量多,但各尽其职。每个楼梯,舞台中心的卷帘门和落地钢管,甚至是充当屋顶的铁架也还有圣诞树的妙用,让人大饱眼福。而舞台上起主要切换场景的其实只有一个电话亭和几张桌椅罢了,简洁但又一目了然,明显可以感觉到在舞台设计与布置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

由于《吉屋出租》是一部音乐剧,而且又是改编剧,所以在语言和表演上是有不少特点的。因为有四位外籍指导的监制,整部戏的百老汇风格非常浓烈,演员的歌曲、舞蹈,乐队的配乐,都非常有节奏感,充斥着美国特色。整出戏的还原感比较到位,在原创性上也有不错的表现。例如剧中人物的对白,有现代话剧的感觉,演员还在第二场的开始分散在观众中间等等。可以说是融汇贯通,中西合璧。

一个梦想究竟可以存活多久?我们最初的梦想在怎样的不知不觉之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其实它并没有离开,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没纷繁嘈杂的尘世万事遮蔽了而已,于是开始追逐一些身外之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有这样一种“去蔽”说,即使被异化的人回到生命本真。朋友的死亡是灌顶的醍醐,心被撞击了,疼痛了,于是苏醒了,重新回忆起了曾经的彼此,曾经的DV,曾经的乐队曾经的梦想。

《吉屋出租》告诉我们,要珍惜着当下的每一个日子,珍惜当下最真实的自己,有梦想的自己。(文:何雨婷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