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百老汇――浅评音乐剧《理发师陶德》

发布时间:2012-12-21作者:访问量:404

        2009级戏曲音乐剧班毕业大戏——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理发师陶德》在上戏剧院火爆上演。即使这是上戏历史上为数不多需要买票入内的毕业大戏,即使天空中还飘着蒙蒙细雨,观众席的一层二层依旧坐着大片大片的观众。

《理发师陶德》是西方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极致百老汇的经典剧目。这次排演《理发师陶德》,特地邀请了“百老汇中国第一人”王洛勇老师和国家一级演员马兰老师作为艺术顾问指导,在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上戏人的特色。

在大剧场上演的剧目,舞台总是一如既往地美轮美奂。烟雾、灯光,营造出的是一种阴郁顿挫的舞台气氛——但又不止于此。不同于以往,音乐剧《理发师陶德》所有换景的工作人员都是演员本身,有时候换景还带着表演的动作。灯光的Q点常常在换景结束之前,却并不显得唐突,巧妙地削弱了很多剧目面临着却又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换景时经常的暗场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中断感、断层感。而在《理发师陶德》中,换景的过程也是表演的一部分。窃以为,这也许和戏曲音乐剧班的特色有关。09戏曲音乐剧是上戏历史上第一届戏曲音乐剧班。演员换景的过程,让我想到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情形。

《理发师陶德》把中国艺术特色巧夺天工地融入到了西方音乐剧之中。就拿理发师皮耶里来说——且先不说他略带夸张搞怪又符合人物身份的造型以及带有丑角表演韵味的夸张表演,就拿他理发前脱斗篷的动作来说,王洛勇老师表示,在全世界的《理发师陶德》舞台上都不会找到与之相同的甩斗篷动作——因为它来源于二人传的甩手帕。还有疯女人的造型和肢体动作,也是演员融入了多年练习舞蹈体悟到的精髓之后的成果。该音乐剧中很多的表演,都借鉴到了京剧中的亮相和定相,这二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发师陶德》是一次带有梦想的对话。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怕目标设定得有多高,只要你为之不懈地努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就站在曾经梦寐以求又遥不可及的地方。《理发师陶德》无论从音乐上还是表演上来说都是一出难度非常高的戏。之所以选择这一剧目就是要锻炼演员的定力和沉着。演出采取了中文念白和英文唱词的表演方式,演员们除了化妆欧美化之外,在英文发音上也请了专业的老师进行正音,尽可能地保留了百老汇风格的原汁原味,在中文念白和英文唱词之间流转尽力自然——这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上海和伦敦很像,都充斥着水流文化,而这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理解和艺术追求。

《理发师陶德》的另外一大特色是乐队的现场演奏——它的音乐不是事先录好放出来的,而是由乐队在现场演奏出来的。这为这台演出的不可复制性又添砖加瓦。一直以为,舞台演出胜过电影电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永远不可复制永远无法重温的。人没有办法同时走过同一条河流,也没有办法观看同样的舞台演出。因为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都有微妙的心绪。就如同生命的进程一样。正是因为带着这种不可重来的缺憾和生命的痛楚,才更为引人入胜。人们往往会在留白的地方看到生命最最本真的东西。

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人们弘扬的往往是真善美,往往选择大团圆的结局。而《理发师陶德》作为一出经典的西方音乐剧,作为一则经典的惊悚复仇故事,则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假、恶、丑撕开了给观众看,把“人吃人”(这里还映射了诸如法官的道貌岸然之流)的黑暗解剖到淋漓尽致。但正是这种把你丢到黑暗的极致的体验,才能在观演之后舒一口气,得到了一种类似升华的光明。这是另一种洗涤。

还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这次《理发师陶德》的演出参演的学生有大三大四的,更有大一的学生。让大一的学生参演大四学生的毕业大戏也是一次属于上戏人的尝试。在演出中教学,在舞台上体悟,学生们体会到的将会是与众不同的经验。祝愿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好!(文:何雨婷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