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灰阑记》:一切归属于善待它的人

发布时间:2013-10-15作者:访问量:3274

That what there is shall belong to those who are good for it, thus The children to the maternal, that they thrive; The carriages to good drivers, that they are driven well; And the valley to waterers, that it shall bear fruit.所有一切都该归于能够有利于它的人,因此孩子归于慈母,以期儿孙发达;马车归于善驾者,以保驾驶平安;而河谷则归于灌溉者,以便开花结果。)”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带着满满的期待而来,庆幸没有失望。舞台上每一位演员的全情投入、每一件道具的巧妙使用、每一个调度的合理布置,都令观者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次成功而精彩的演绎!

《高加索灰阑记》被称为是布莱希特剧作中最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是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剧中,说书人以优美的诗句叙述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愚人剧团的演出,由六位演员分别饰演六十个角色,演员们收放自如、默契十足。舞台上仅有的简单道具绳索、麻袋、毛毯、石块、铁桶等似乎不是任何东西,但其实它们却又可以是任何物品,通过抽象的表现方式、灵活的角色转换,观众们可以领略到舞台的无限可能性。

整个观剧过程中,观众们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会为古如莎的命运唏嘘,会为艾兹达克的机智叫好,会对省长夫人的行径不齿,更会为圆满的结局鼓掌。这个源于中国元杂剧的新故事,在布莱希特的改变和创造下,展现了与中国传统《灰阑记》完全不同的精神理念。在此剧中,母爱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灰阑记》中包拯断案所依据的血缘关系,而是从西方古希腊尚知、崇理的伦理观出发,注重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断案的结果,是古如莎与孩子患难与共的自然结果。而结束时点明主题的“一切归属于善待它的人”更是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故事意义的深化,我们才可以从这个“灰阑”题材的故事中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结果,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今的剧场内,我们究竟要通过戏剧或者舞台说什么和怎么说。对于经典剧作的编演,可能说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费太多的脑筋去考虑,如此,怎么说就成了最主要的课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甚密的今天,故事中价值观念上的冲击可能已经不足以抓人眼球。于是,如何将这部完成于1944年的剧本放到今天的时代来演绎,如何运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演绎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剧评人曾经指出,对于经典,我们仅仅怀有敬畏之心是不够的。剧场内的演出并不是将剧本“立体化”。可喜的是,在愚人剧团的此次演出中,我们看得到导演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充满现代感的元素运用。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古如莎和西蒙的重逢,久别的恋人经历磨难再次相见,当思念的对方就出现在眼前,那条无法逾越和不能逾越的河流阻隔了他们相拥的脚步。导演大胆运用了影视中正反打的视角效果,将两人重逢的兴奋、欣喜、惊讶、纠结、失落等等情绪起伏、内心纠葛通过演员的走位调度清晰的展现。还有手电筒制造的光影形象、演员们即时的口技音效等等这些充满现代感的细节,都赋予了这个经典剧作旺盛的生命力。

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三好归一。只能说,这次演出是万事俱备,东风徐来。(文:学生记者 刘珍绮  图:学生记者 朱佳静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