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读书周报:好一番良苦用心――读《名伶名剧赏析》

发布时间:2013-05-28作者:访问量:2094

 

   《名伶名剧赏析》宋光祖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张 泓
  当下的出版物,大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形式虽然是一本书,内容却水得可以,随手翻翻可也; 第二种,有了比较扎实的内容,可作睡前的枕边书;第三种,要正襟危坐,甚而要备笔批注———没人要求你这样,是书让你没法不这样。由宋光祖主编的《名伶名剧赏析》可算这第三种。
  该书出自学院派手笔,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丛书”,这样的书如前所说是要坐着看的。但我所要强调的是,编书的和写书的都怀着一颗苦心,把那些曾经辉煌、如今不少已难得一见的经典剧目用文字小心翼翼地拿捏、表达出来,借助读者的领悟力和艺术美感去还原这些视听艺术。而对于习惯了“看”戏的人们来说,这是多么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可是,编者依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原因很简单,这些资料如果再不抢救,若干年后,将会完全湮没而不可见了。
  演剧是异常脆弱和无奈的艺术,再好的演员,巅峰期也在十年之内。此外,那些历史上有幸进入《青楼集》 等文本、“青史留名”的名角们,在书中不过是寥寥数语,其表演细节已无从揣测。上世纪以降,因为有了录音录像手段,演剧艺术的保留开始成为可能,戏曲老饕们终于有了可以一观名家真面目的机会。可这机会如果送给一个普通人,结果多少有点危险:倘若不会欣赏,看戏无疑是如坐针毡的苦事。君不见当下的戏曲剧场里,常有些呼呼大睡若入无人之境的人们。戏曲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这原是个进了剧场也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若向我求方,我当推荐《名伶名剧赏析》。
  带着你欣赏,并确保欣赏到最有代表性的珍品,这是该书的用意之一。
  该书将欣赏的对象聚焦于民初至建国后这一时期各剧种经典折子戏以及最擅长演此剧的名伶。“一伶一剧(个别例外),全书共计收录名伶251位,名剧229折(两折连演算一折),涉及剧种50个。”(《凡例》)究竟挑选哪些剧种、哪一折戏、哪位演员,并无现成的资料可依赖,因此编者广泛听取了各地的专家学者剧人的意见,将目录再三修改,谨慎确定。
  以秦腔部分为例,既考虑到当时活跃在秦腔剧坛的重要班社如易俗社、三意社、正俗社等,又要从行当的全面性进行斟酌;既要从戏迷观众角度选出呼声最高的角儿,也不放弃那些在艺术上独树一帜、酒香巷子深的名家。增删数次,终于从不同角度定下了刘毓中、刘易平、王天民、李正敏等16位入书的对象。豫剧部分的几个剧目是由河南籍学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苗怀明亲自把关并指导他的河南籍学生完成的。我想,这既使得赏析内容有了一定的学理背景,也使那位学生的治学接了地气,两全其美。
  众所周知,京昆两大剧种的名伶名剧数量较大,拿梅兰芳来说,因其对戏曲表演的特殊贡献,该书破例在“昆曲”和“京剧”部分各选一折。梅君精品颇多,除了常说的“梅八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凤还巢》、《生死恨》、《游园惊梦》、《抗金兵》、《穆桂英挂帅》)之外,不乏佳作。到底哪一折最能体现大师的风貌?编者最终在“昆曲”部分选择了《游园惊梦》,“京剧”部分则收录了《修本》,以为此两剧最能体现梅派的艺术特色。大剧种之外,一些声息微弱的小剧种、老剧种也因各具特色进入了该书视野。如被程砚秋称为“京剧老前辈”的汉调二黄,因其古老历史和濒危现状而得到一席之地。撰写者焦海民供职于陕西电视台,为了解决唯一入选剧目《回娘屋》主演杜建德的生卒年问题,竟然三次自费赴安康地区进行研究考证。虽然最终仍未能解决,但为一个细节如此折腾,实在让人动容。我想,他是深深怜惜着剧种的高古和微茫的,想多少为它做点事。所以,读到这些剧种时,我总能从中感受到一丝游离于学术和审美之外的悲凉,这恐怕是撰稿人从心间流出来的吧。
  带着你欣赏,并告诉你如何欣赏,这是用意之二。
  当今关于表演艺术的赏析文章,常见的有名家说戏和学者论戏两种角度。前者平实浅近,重技巧阐释;后者立足学理,重美学开掘。该书不但将两种角度合二为一,“技”“艺”兼收,不少篇目还以非常内行的手笔向读者介绍欣赏的方法问题,窃以为这是在普通赏析类书籍中难得一见的。且以金少山的《霸王别姬》为例———撰稿程惟湘总结出此戏有六个“可看”:一看出场亮相,二听“粉蝶儿”、定场诗,三听打“哇呀呀”,四听《垓下歌》,五听唱,六看开打。每一“可看”均详细地说明“怎么看”,看点、难点、门道何在,小到手势、鼻音、眼神,大到整体功架,一一道来。这样一介绍,金少山为何被称为一代“霸王”,不辩自明。普通读者也获得了一些如何欣赏花脸艺术的知识。
  不少文章因为多方采纳了定评和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加上撰稿人的研究心得,故而显得活泛、灵动、扎实深入,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比较高。看这样的赏析,比坐在剧场里看戏心里更明白亮堂,换言之,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不同撰稿人的知识背景、爱好、偏长不同,赏析文章也因此有了丰富的花色。这就好似观众除了看戏、赏戏,还给你配备了一位专家,跟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聊戏,这该有多过瘾。不过,并非所有的篇目都能达此境界,个别作者笔力差一些,或者拘泥于音像资料的细节,就平淡一些。美玉微瑕,盖可谅也。
  谈到此,不得不提及该书最前的一篇特稿,乃是资深报人、戏曲批评家秦绿枝所作,秦文阐释了“看戏就是看演员”这一戏曲欣赏的特性,而且流露出一腔深沉浓烈的爱心之情。看得出,他是被编写者们的苦心孤诣打动着,被昔日名伶们的魅力牵引着,情泻笔端,不能自已。但愿,捧起这本书的读者,能由此点燃一星半点对于传统戏曲的肯定与尊重,则足矣!(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