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博弈和交融――我在国际演出制作管理大师班中的一点思索

发布时间:2014-09-25作者:访问量:1236

201491921日,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有幸在中央戏剧学院参加了“国际演出制作管理大师班”。这次盛会是由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会同中心主办的国际性戏剧管理业盛会,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十余位杰出的剧院团以及商业演出制作的管理者,一起探讨研究关于演出制作管理的问题。此次大师班的主题是“商业演出的营利模式与运营管理”。从制作资金的获取与管理,戏剧巡演的运作,商业演出市场营销的策划与执行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商业演出的盈利模式与运营管理,借助此平台促进中外戏剧的多元化发展。

 

作为一名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听完这次讲课,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的艺术管理与演出制作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如何精准把握市场?如何对演艺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做出评估和展望?通过聆听思考几位大师的观点,我对这些问题形成了一点粗陋认识,愿与老师同学们分享。

 

一、艺术完整性和商业吸引力之间的平衡。美国百老汇高清线上剧院总裁斯图尔特.莱恩先生首先提出了对演出制作笼统的概述:他认为戏剧自形成以来都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身。今日,戏剧继续歌颂着人性,也同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在制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观众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演出,而同时又能达到艺术完整性和商业吸引力之间的平衡。在演出制作的时候,不仅仅要做好预算,而且能够大胆的寻求外部资金或者社区财政的支持。

 

他提出了戏剧的供求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观众的需求去找演出,而不是说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低预算去做戏。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能够完成票房任务的,能够符合观众口味的就是好戏。这就像《开心麻花》要比尤金.奥尼尔的戏卖作一样,并不是说奥尼尔的戏艺术性不及《开心麻花》,但是观众对幽默喜剧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戏剧。因为就上班族而言,在大家的工作之余对戏剧的诉求更多是放松一天心情紧张的工作情绪,而非对戏剧艺术本身的追求。

 

二、如何将受津贴状态转向剧院自己盈利的状态。相比于莱恩先生的“偏商业化”言论,英国国家剧院的院长史蒂夫.雷贝克则以国家剧院为例,像我们介绍了国家剧院的生存之道。英国国家剧院已经具有50年的舞台演出历史。英国国家剧院的发家史离不开剧目《战马》的巨大成功。《战马》促使国家剧院进军商业领域,从那些真正源于国家剧院的演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潜在收入,用来补充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发放的津贴。而莱恩先生也介绍了如何将受津贴状态转向剧院自己盈利的状态。

 

同属于国家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改制同样也值得一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经理喻荣军先生就提到了改制给上话带来的转变,还有新时代营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改变。演讲从上话的多年经营与实践来具体探讨与分析在中国当代城市艺术生态下表演艺术中心的组织架构,市场营销,观众培养,艺术生产等。对未来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提出了借鉴和参考。演讲十分精彩,其中有一段喻经理把网络营销文化同毛主席时代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将“互联网思维”,“粉丝经济”,“逆袭”等新鲜而又具有时代感的网络文化,同“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信仰”,“农村包围城市”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得描绘了当今市场的需求和文化,也从这点看出上话在演艺演出市场的分析十分到位,维妙维俏。

 

三、剧目新策略并全球巡演。相比英国和中国的剧院,来自法国北方滑稽剧院的兰科夫谈到法国戏剧一直受到政府的补贴,哪怕是在莫里哀时期就是如此。74年,剧院创办人彼特.布鲁克将剧院交给蒙提耶和普贝尔两名制作人管理,补贴减少了一半。因此他们只有另谋出路。而兰克夫的解决方法不是减少剧院的活动,而是大大增加活动数量,并且两位经纪人开始关注音乐剧场的开发。他们每年都会制作3-6个以上的演出剧目,进行全球巡演,从而能够从优秀的作品中获得利润。兰科夫介绍了剧院如何规划自己,采取什么样的新策略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同时又能使得这个剧院继续为大众提供承担得起的,享受得到且富有艺术挑战性的演出。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制作演出专家在自己的位子上都能够准确的分析自己的处境,结合当下的演艺演出环境做出营销策略。有百老汇的纯商业化策略,有英国皇家剧院的政府剧院双向支持,再到上话的改革之路,每一家剧团和剧院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正是这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得了解观众的需求,让我们了解到如何更好得经营一个剧目,或者说一个团队。

 

最后我想引用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宋经理的一句话:演出制作管理就是演出制作服务,只有服务好政府,服务好团队,服务好观众,才有可能把演艺演出事业做得更好。

                                                                

(文:艺术管理研究生 潘天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