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在批评观众之前――浅谈丁茹茹教授讲座《观众能否走进剧场,关键在于我们》

发布时间:2014-10-19作者:访问量:372

在创想周第一天,我们有幸参加了丁茹茹教授的讲座。在近几年国内的文化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文化现象:电影、游戏火热升温,话剧、小说等文化消费渐冷,电影市场大片、喜剧火热,但是文艺电影似乎并不为观众“买账”。在很多的创作者在抱怨观众文化素质低下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观众不喜欢?自己的故事真的吸引人吗?创作者的思想,真的是观众所无法理解的吗?
听完丁教授的演讲,我的感想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环节,主题、内容、形式、手法等一系列的创作环节是决定一个艺术品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我们挑剔观众之前,我们要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作品“买账”?这也就是:“观众能否走进剧场,关键在于我们。”
在丁教授看来,话剧不好看,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戏太少了”。在我国,话剧不可避免地担负起“宣传”的重任,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财力来支持话剧发展。为什么有钱却不好看?是因为很多的话剧只是单纯地把“宣传”变为“表演”,而忽略了故事的作用,话剧成为了单方面的说教,当然没人喜欢。
在丁教授认为,当今有很多的话剧创作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首先,戏剧创作需要真实。故事要合情合理,表演要贴近生活。第二,要关注于观众的精神生活。要寻求观众所需,导演自身要成为沟通故事与观众内心的桥梁。第三,要引导观众主动思考。中国观众很多人喜欢看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物,只有人物内心丰满了,才有可能调动起观众的感情,让观众主动关心剧情的发展,从而提升观众的思考品味。好的故事,需要真实丰满的人物,精彩的对话,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不是悬念,而是故事的发展与变化。当一部话剧可以调动观众自然而真实的感动,那么,它带给观众的将是无与伦比的欣赏快感。
“话剧,应该是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完美结合”。很多话剧,有内容,却因为形式上过于落伍,无法贴近观众,而使观众无法理解。但是,有很多所谓的“大制作”却也并不被观众所认可。因为,观众希望看到故事,但是却只看到了一场美艳的灯光秀、服装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欧美的模板,却依然少有经典。这让我回想起前一阶段看过的一场话剧。那场话剧是为了纪念某京剧大师诞辰周年而推出的,我不得不说演员表演很赞,灯光效果很有创意,但是整个故事却只有大师的“情感经历”能让我回忆起来,而说到记忆最为深刻的,就只剩下华丽的灯光与服装了,以至于我始终都感觉我是看了一场“京剧表演秀”。丁教授还强调:“内容,是思想与本身内容的统一。”
同时,丁教授也提出了“舆论”在创作者反思中的重要作用。“好话会腐蚀创作者的判断力。”这是一个慢性作用的过程,如果需要真实的地方没有了真实,那么创作者将缺少一面反思的镜子。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舆论环境可以相对有效的避免话剧在体制内的“自我消费”。
丁教授不否认体制、利益关系等客观因素对创作者的束缚,但是丁教授也强调这并不是让创作者粗制滥造的借口。相反,这更要让我们去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而且,未来也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文、图:14广编 张昊 编辑:榕树)
 
图为讲座现场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