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中国戏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4-10-22作者:访问量:783

    今天去听了李建平教授的讲座,开头他就非常自谦的说虽然他是一个话剧导演,但是他对戏曲很有兴趣,所以不要以为他来讲座只是来唬唬我们。听完讲座我确实能感受到他都中国戏曲的一颗赤忱的心,以及他对中国戏曲的未来的种种担忧。

    他对戏曲真的只有三十年未来的思考缘起别人的提问,他开始思考不容乐观的戏曲现状,到底中国戏曲真的只有三十年了吗?

    从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教坊梨园,元的杂剧,明末清初的昆曲,清代同光十三绝,到如今全国只有七大昆团,这都是历史的交替新陈代谢。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这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为何在现代得到不良好的发展呢?

    戏曲艺术在萎缩,所有的剧种在京剧艺术的大锅里翻炒的方法,导致很多剧种萎缩了。文革时样板戏全部用北京腔导致有些地方戏消失,剧种间趋同,变异得太少就少了很多特点。同时样板戏彻底改变了戏曲的舞台美学特征,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第一英雄人物,让故事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戏曲发展好是因为生活节奏缓慢,消遣活动稀少,戏曲无疑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现在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人们的娱乐习惯,戏曲艺术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就慢慢下降了

    再者,戏曲萧条,戏曲国有化之后,彻底改变了戏曲艺术的生存模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强行的把所有可以自己自生发展的剧团统统纳入国有剧团,彻底改变了戏曲的生龙活虎,不许演鬼戏,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都不能演,很多很多剧目通通没有了。

    1964年现代戏观摩演出,改变了戏曲艺术的创作方向,后来很多样板戏就来自于这里,样板戏散步的斗争哲学有利于造成一种满眼敌情的严峻气氛,从而和文化大革命的要求是一致的。再加上戏曲显而易见的缺陷,节奏缓慢,唱腔拖沓。还有落后的观念对创作的阻碍,这导致戏曲的进一步衰败。

    如今很多老太太还痴迷于梅派,梅派太符合中国人心中对美的韵律的要求了,符合于中国传统的中正平和的审美观,梅氏对京剧艺术的不懈追求的背后是道家的艺术精神,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这一理念恰指出了传统艺术发展的一条道路,那就是要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京剧梅派艺术本身的传承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范例。

    李建平教授也指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剧种由于表现方式的不同,都会逐渐筛选出自己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一个剧种有他承载题材的限制,不可能适应所有的题材,要避免自己不擅长的题材和内容。

戏曲要自救必须探索剧目思想表达的深度,主动吸收地方戏曲的鲜活,尝试表现现代生活的程式。戏曲也没必要太担心未来,因为年龄渐大戏迷自有后来人。(文:周晗蝶  图:周元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