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

发布时间:2014-10-23作者:访问量:1413

今天,在红楼的212教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苏智良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始黄昌勇院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教授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会问这个学生一些关于他的家乡地标性建筑以及一些历史问题,如果这个学生回答不上,那么很抱歉,他会立刻被拒绝。土耳其一个诗人曾说过: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城市里那些威仪矗立的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依旧巍峨挺立在那边不偏不倚。这是我们记忆的倚靠以及成长过程中温暖的支持。

       苏教授将讲题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题为建筑与城市文脉。东西方的建筑是有区别的。西方多为石构建筑,西方建筑的寿命相对较长,有艺术性,大多流芳百世。形成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等建筑风格。而中国多为木构建筑,教授开玩笑的说我国当今的建筑大多寿命约在38年左右,那么每个中国人一生大概要换两三套房子,也是很辛苦的。中国两千年的建筑一贯制。大宅门反映了大家族的和谐生活。而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往往会导致建筑师忽略了建筑的艺术性。像长城,城门这种墙文化也一定的反映出了国人一些一劳永逸的想法。人们对建筑是有很深的情感的,当年的很多犹太难民回到上海来寻访他们的青年轨迹。上海的宗教非常多元,伊斯兰教传入上海始于元代,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的第一座天主教堂,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博爱。

       教授的第二个主题是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上海的城市发展之路从旧城的改造变成了新城的开发,他的理念也从单一建筑保护变为了街区保护。在2003年上海成立了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苏教授同时也建议我们这些听讲的学子应当去走访,欣赏这些地方。更加深远又更加真实的去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不进大世界,妄来大上海。而当今的年轻人生活中的大多时间都是关乎网络与手机,对于城市门脉却甚少了解。这让他甚感可惜。上海政府在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大部分选择保护建筑,保留建筑。以往的步高里是几家人公用一个厕所厨房,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政府选择把这里的居民迁出了一年,出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后又请他们回来。步高里的模式是一种完全的遗产保护模式。石窟门里面还住着居民。这不仅是保护了居民的居住空间,还保护了石库门的文化。这使上海市政府得到了联合国旧城改造奖。而田子坊则变成了上海旅游的新品牌。他保留了外壳以及当地居民,完成了现代与传统的规划与革新。而在长宁区的少平宫则是上海唯一一座欧洲城堡建筑。现今很多新婚夫妇会选择在此地拍摄婚纱照。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改造案例。

       教授的第三个主题是切实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沧桑岁月的纪念碑。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生活观念。是民族文化的年轮和结晶,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生命印记。也是城市的灵魂和精气神,一旦破坏,就不可能再生。

       梁思成曾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她像人体一样有经脉,脉搏,机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他,他会生病的。我们每个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城市,一点一滴的去保护她。往者不可昔,来着犹可道。城市,承载着我们的全部记忆。请用真心去爱护,你唯一的家。(文:戴睿    图:黄闻博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