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善”的窗口――2011级艺术教育专业教育剧场作品

发布时间:2014-06-23作者:访问量:310

201461819日,在我校的U1剧场上演了2011级艺术教育专业的教育剧场作品,由戏文系副教授沈亮、高城及导演系张佳蕾、戏文系徐阳老师联合指导,整场演出虽然没有华丽的道具布景,但却仿佛给观众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尽管有恶,依然为善”。

在观众还未入场前,就拿到了“蜡烛灯”,这也给观众一种好奇,想进去一探究竟,到底里面发生了什么,首先看到的是地面上粘贴了很多残忍的图片,也是通过这种形式,让观众把手中的蜡烛灯放在最受启迪的图片前,然后共同分享自己的感受。

演出分为戏剧创作组和工作坊组。戏剧创作组主要演绎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第五个孩子》,作者将主人公班·骆维特置放于一个渴望幸福、安定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在剧中当母亲海蕊怀上班·骆维特的时候出现了异常的状况,他的行为异于常人同时有着强烈的攻击性,此时整个家庭陷入恐慌中,而父亲一直想将他送入“疗养院”,但母亲一直相信这一切都会变好的。这样一个本来很幸福的家庭却被他打破了,而也是在这种情境下,更可以展现演员对角色和心理情绪的把握,他们说:“作为戏文系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接触教育戏剧的课程,了解工作坊的创作,并逐渐掌握了教育戏剧的实践技巧。到了大三,慢慢进入教育剧坊的学习,这有别于传统的戏剧。”在排练中他们惊喜的发现,《第五个孩子》很适合以这种教育戏剧的形式展现,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让观众以多方位的视角去观察。

工作坊组主要以与现场观众互动的形式,观众与演员进行角色的呼唤,参与者将已设定的故事剧情进行想象发展并现场进行表演,主要揭示社会中人心冷漠的一面,在社会暴力意外发生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反应,而又有多少人愿意真正的伸出援助之手与邪恶做斗争。演员们引用了罗洛·梅的话,“因为无能和情感淡漠是孕育暴力的温床,攻击性常常会逐步升级为暴力,所以,人人都因为它而感到沮丧和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一点:无能的状态是暴力的源头。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改变这些非常困难,但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

在艺术中,我们总是能有很多的新发现,而他们已这样特别的方式,将艺术与教育完美的结合,诠释了戏剧教育的魅力,并引起每个人对自我的重审和对社会的思考。(文:王烁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