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丁剧评】观众的消融,剧场的隐退――评欧丁剧团《追忆》

发布时间:2014-11-13作者:访问量:568

来上戏演出之前,《追忆》刚刚结束在乌镇戏剧节上的演出。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介绍这是一部很私密的戏剧,通常只在室内或人们家中演出,每场只容纳二三十个观众。观看过此剧之后,笔者深为感动,心中暗自赞叹这场跨越了疆界与语言障碍的演出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
观众的消融。打破观众席与演区的绝对界线以便观众参与到戏剧演出之中去,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小剧场戏剧在剧场艺术上的一大探索。与以往的实验戏剧相比,《追忆》走得更远,观众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演员色彩。传统的舞台演出基本都是观众坐在观众席等待演员上台表演,《追忆》则是演员等待观众的入场。观众就像是被主人邀请到家里做客的客人一样,坐在椅子或地板上听老奶奶讲述摩西和斯黛拉在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进行屠杀的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老爷爷牵着眼盲的老奶奶离开房间,观众在没有演员的剧场感叹难道他们就是老年的摩西和斯黛拉?回头再看,观众又变成了无意闯进老人生活的陌生人,所以故事讲完后老人便离开了。
剧场的隐退。受格洛托夫斯基等戏剧大师所倡导的环境戏剧理念的影响,为了保证观众与演员的直接交流与互动,《追忆》脱离了常规的戏剧空间,是一场室内的演出活动。观众进入的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的剧场,更像是一对老年夫妇的家里。在以往的观戏经验中,观众都是凭票对号入座,但这里观众推门而入时这个家里的女主人正喝着茶陶醉在男主人拉风琴的美妙乐声中,随后男主人放下手中的乐器邀请观众逐一坐下。在这里,观众、演员和剧场融为了一体,共同构成了《追忆》的演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追忆》倍受上戏师生的喜爱,除了地板上和椅子上的观众外,外围还站着一排观众,这就形成一种围观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营造令《追忆》多了一层街头戏剧或广场戏剧的味道。
活在舞台上的人。《追忆》的主演埃尔斯·玛丽·劳克维克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初进剧场,玛丽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生活中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形象。当看到演员是一位如此普通的老人时,有些观众还显露出一丝失望的表情。然而当演出结束后,观众为玛丽美妙绝伦充满戏剧张力的表演鼓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希望演员可以重回房间进行对话。虽然整个演出是由两个故事的讲述构成,而且演员基本都是坐在那里讲述或歌唱的,但是演员的表演气场十足,好像有一种敌对的力量在与他们暗中较量。这一方面得益于演员台词功力的深厚,但更重要的是演员表演时身心的合一。玛丽时而沉浸在过去小男孩和小女孩在集中营艰难生存的场景回忆中,时而以一种历经沧桑的老者心态平和地讲述那段犹太人被屠杀的血雨腥风般的残酷历史。在这里,观众不仅明晓了老人所要讲述的故事,还通过老人故事的讲述看到了一位具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形象。
戏剧精神的回归。《追忆》并没有多少舞台布景,甚至带有即兴表演的特质。剧场的隐退、观演关系的模糊、贯穿始终的音乐伴奏以及演员富有活力和戏剧性的表演让整个演出带有了原始戏剧的仪式性特征。正如故事中所强调的基督精神一样,演员和观众在共同探寻绝境中生命的尊严和爱的信仰问题。玛丽最为精彩的一个细节动作就是她起身轻轻地将挂在灯杆上的小熊娃娃抱在怀里,先是充满爱意地抚摸它,然后猛地一下拽掉小熊身上的衣服,随后又将小熊溺在水中。玛丽借这个动作表达了重获自由后的小女孩怀着报复的心态看那些法西斯受绞刑后的失落与自我怀疑。正如毛特豪森集中营里犯人们用木屐、毛线和鞋油制成油灯照亮监狱一样,《追忆》也如黑暗中的一线光为中国观众照亮了一条戏剧人类学的前进之路。(13MA中国话剧史论  艾莎莎)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