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记忆,皆是情――舞台剧《女兵日记》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4-10-13作者:访问量:410

很多年以后,已经为人祖辈的杨小颖总会回忆起自己刚刚进入军营的那一天……

 

想用《百年孤独》式的开头来写这样一篇观后感,却发现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客观来说,《女兵日记》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舞台剧,没有很好的戏剧技巧和手法,还捎带着一两次有些明显的舞台状况。编剧的年轻决定了故事虽然真实,但是却没有非常深厚的生活阅历。而打动我看下去的,唯有情感罢了。几个活生生从真实里走出来的女兵们的成长,还有那些真情实感们。不过,真情实感,足矣。穿过那些绿色的记忆,除了人,也就只有情了吧?

    而我想谈的,正是几个让我唏嘘的人物,与几许情思。

 

杨小颖

在我眼中,杨小颖并不是一个故事主角,而仅仅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她的人物设定里的那些性格标签“爱文艺”“叛逆”等,更多感觉不是在塑造这个人物本身,而是通过这些性格的“有色镜片”,来照应出视角下人物的性格。在这样的视角下,班长许婷是不近人情的,胡少杰是总“和自己作对的”,刘洋洋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娘娘腔”。把视角放在这样一个女孩身上,其实是不那么容易达到“客观”的。但是恰恰正是这种“不客观”,才更能凸显转变的可贵。杨小颖无疑是故事里最“自认为成熟”的一个女兵,她带着一点点文艺女青年的小骄傲,说自己没有违禁品,觉得自己写日记是一件不愿意公开的事情。她很少像李天笑那样“示弱求饶”,也不像石大凡那样只沉浸自己的失恋和吃货发泄上。每次叛逆的反抗都是最直接的、当面的针对班长许婷。在她眼里,学文学出身的自己是“比同龄人成熟懂事的”,她是自愿当兵的,她比一般人更知道军队的荣誉感,更懂得军人的崇高。所以她会有种固执,认为自己是在正确的反抗。当她故意反扔手榴弹的时候,她表现出的态度是想被赶离部队——并不是吃不了苦,而是在像一个英雄一样挑战。当她将失误砸到首长的时候,她也想着去“大义凛然”的一人做事一人当而不是逃避。可是面对胡少杰每次的“挤兑”,又总是忍不住吵架。班长许婷离开之前的杨小颖,一直以来的转变是很慢的(不是没有,石大凡生病那次也有小小的转变)。而班长的离开,才是真正触动她的一次大转变。让她意识到了,她不该是一个自以为“先锋颖脱”的文艺女知青,而应该是一个真正有担当的文艺女兵、女军人。这样的杨小颖,恰恰是真实的,也有些可爱。她有些天然的小自以为是和骄傲,有些小叛逆。虽然早熟懂事善良,却嘴上不太肯服输。这样的杨小颖,当她真正成长的时候,可能会是“最晚走上正道”的那一个,却会是最愿意坚守的那一个。故事的最后,杨小颖接任了三联八班的班长,在我看来,不像是“戏剧套路”,倒像是最给人安慰的结果。

胡少杰

她是第二个我想谈的人。

有那么一瞬,我曾经想,如果把舞台剧的故事讲述人换成她,会不会有相当大的不同。胡少杰其实是真正四个人中最“少年老成”的一个。一个有音乐梦想的失意“漂流歌手”。比起杨小颖来说,她多一些社会磨练,少了一些“温室天真”。她不会自以为成熟,也不会像杨小颖一样,面对军队的洗礼时表现出剧烈的不满。胡少杰一开始,并不知道隐藏在班长背后的秘密(即班长的弟弟病情)。她虽然也同样不喜欢军队的严苛,可是她是潜意识里对这一切都是接受而服气的。她一直以来,都像一个“异类”一样反对其他三个女兵对班长的报复。胡少杰之于班长的情感,比起其他女兵而言,我想,多了一种惺惺相惜,一种懂得对方的好并且心甘情愿的服从。这样的胡少杰,不像杨小颖的“可爱”,却十分的可敬。如果真的换成胡少杰的视角,也许这个故事的主题就不在是成长,因为胡少杰的本身,更像是从“女兵”到“班长”中的一个过渡中点。我欣赏这个人物,尽管她带给我的感动是比较沉默的。

班长许婷

我更愿意把她算作带头年长的“姐姐女兵”,而不是一个班长女军人。她不完是在带着女兵成长,更多的是在看着女兵成长的同时,温习着她自己的成长。她和胡少杰有些相似,因为弟弟的责任让她和胡少杰有着异曲同工的早熟。但我相信,她应该也有过自己不懂事的时候,也是从杨小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许婷。整个剧看下来,许婷是有她的温柔在的。这份温柔,不仅仅是对她的弟弟。当她将零食还给石大凡时,对她说“部队有时候,是可以偷偷的吃零食的”。那个小细节,我还是被触动了。她终究也是一个女兵姑娘,或许她自己,也会在铁一般的纪律面前,偶尔允许自己偷偷懒破个小戒。对于胡少杰,她是第一个选择对她吐露家事的。而对于其他三个女兵来说,我私心认为,她是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对杨小颖有着多一分的疼爱。在她看来,一个记录生活,愿意在反抗中领悟的女孩子,真正成长的那一刻,才会拥有比旁人更为深刻的成熟。属于女兵的坚强,加上属于青年女孩子的小小脆弱,这样一个班长,让人心疼,也让人从心底敬佩。就连那个队长,看似三番五次在阻挠她去西藏,实则也是对她的保护。

 

情感思考

关于结局中,许婷的死亡对我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仔细想来,杨小颖是一个“不吃亏就记不住教训”的女孩。整部剧里,比起李天笑和石大凡的慢慢转变,杨小颖的转变则是三次明显的质变。第一次,石大凡中毒让她小小的转变,第二次,班长的离开让她依依不舍。第三次,则是她目睹了班长的死亡。当班长真正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杨小颖受到的震撼,才让她彻底并迅速的成长为了女军人杨小颖。用班长的生命换杨小颖的成长,值与不值,无法比较。可对于杨小颖本身来说,这段残酷的记忆,不仅仅只是一个遗憾、一个悲剧。

刨除掉戏里那些轻松幽默的部分,剥开主线,还有一条作为情感的副线。没有贯穿,却比点缀的作用重一些,时不时出现在戏里。那就是男女感情。一开始石大凡的早恋后失恋,和刘洋洋对于杨小颖的单恋。这两段感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起源于青春的朦胧青涩,都有它一些不切实际的小幼稚部分。石大凡在失恋之后痛哭抑郁了很久,并为此用暴食也发泄了一段时间(虽然石大凡本人也爱吃)。而刘洋洋,这个“娘娘腔”虽然诙谐,对杨小颖的感情却是十分真实的。为了让杨小颖高兴,主动出主意帮忙报复班长;他明明胆子小,却在班长面前把匿名信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在雪山上,他明明知道危险,却依然愿意豁出命去的陪伴杨小颖。最后班长的牺牲让杨小颖自责不已,而他拼命把杨小颖抱到山顶,坚持在暴风雪中等待,也是那么感人。我注意到,故事的最后,杨小颖的孙女叫赵婷。婷字,或许是怀念班长。而姓赵,则说明了,最终杨小颖没有和刘洋洋在一起。不知道刘洋洋是死在了那场暴风雪里,还是最终两个人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未能走到一起。哪怕只是个人的希望,我都希望,在杨小颖的心中,让刘洋洋的印记,深一些,再深一些。

 

尾声

好像是某一个安静的午后,那时候和为了做戏十分辛苦的编剧赵颖聊天。她无意中说起一句,这个戏,其实她很想献给当年在部队,她喜欢过的一个男生。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表情很平淡,平淡的好像在讲述着一个与她无关的事。

我想,于她而言,军队带给她的,除了成长的收获,除了洗礼与磨练。那些的绿色记忆中的,都是情吧。(文:赵之歌  图:周元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