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我们应该是活着的――北影优秀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5-10-27作者:访问量:1701

创想周已经进行了近于一周了,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节目,舞蹈剧、肢体剧、音乐剧、话剧等一系列的优秀的作品,而今天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戏剧——电影。
    在端钧剧场放映的北京电影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联合作业短片展为我们带来了《酸菜》、《送别》、《有的人》、《战地余香》、《德格希》、《刺身少年》等优秀的短片作品,有的是纪录片,有的是动画片,有的是纪实片,有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故事片,如同戏剧一样,观看电影短片,透过薄薄的一层荧幕,我们看到的,是众生芸芸,是小家生活,是人间的千姿百态。
    通过这几部短片作品,从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或许我们从未真实的参与过,但是你怎么知道,大街上形形色色匆匆忙忙走过的行人背后,有着一个个怎样的故事呢?
《酸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破旧小城市的故事,怀了前男友孩子的继母,久久出门在外的父亲,青春期的十六岁花季少女,继母与女儿之间的碰撞,成为了故事的主线,原本处于矛盾的两个人,当继母在少女身上看到与自己年轻时相同的命运的时候——未婚先孕,又被男友所抛弃——不由的心生怜惜,而后日夜相处的两人的关系,也终于因爱而得到了改善,如同导演所说,我们每个人最开始都是一颗白菜,经历了挫折压迫,窘境之后,可能变成了一颗酸菜,但是我们未变的,始终是爱,是自我;《有的人》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给所有人一个深刻的反思,当教师的教育使命,与孩童的一个谎言成了强烈的碰撞甚至波及到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去思考。影片中的男教师选择了原谅,选择了“没有坏孩子,只有不成熟的孩子”。整部剧颇为充斥着意识流的手法,黑白的画面效果,无一不压斥着观众们的神经,而在最后,却选择了倾盆大雨中,那个撒谎的孩子为老师撑起雨伞的这样一个彩色的,温情脉脉的画面,导演选择了给观众们一个缓冲,而我们所见的“有的人死了,我应该还活着”,在短片结束之后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个深思的问题;《送别》中的主角,是两个面临下岗危机与离别的中年男女,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是“别人的丈夫”,“别人的妻子”,但两个人相处之间的暧昧,一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却让两个中年人这样生动了起来,影片最后,导演并未向我们说明两个人之间,是否有什么遗憾的过往或是什么暗度陈仓,但是留给观众的,是我们所见的人到中年却因某个人而如同16岁少女的情怀,本身就足以让人动容了;《战地余香》用了最少的经费,却做出了如同美国大片一样的即视感以及类似于游戏的画面,让观众仿佛能身临其境,在感叹的同时,对事件本身的一个深思,背叛,什么时候,是可以被原谅的?;《刺身少年》是一部纪录片,它带我们走近了一个少年,走进了一个可能不为大众所理解的世界——纹身。可能很多人对此并无了解,也可能很多人对此深有感触——因为纹身而被抗拒,而被异样的眼光所拒绝接纳,但如同片中的少年所说,“我就是我,纹身就是我的记录,就是我的证明,纹身可以被洗掉,但是所有我发生的过往,所有我错过的遗憾,却是真实的,埋在心底的,永远都洗不掉的。。。。。。”
几个短片采用的手法不同,画面不同,甚至性质不同,但是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了很多人性中的东西,不论是光明的或是黑暗的。爱与恨,坦诚与背叛,善意与谎言,理解与抗拒,认可与排斥……很多东西很多人性很多情感我们没有看到,并不是意味着就并不存在,它们存在于各个角落,每个人的心里,人与人的缝隙间。不论好坏,都是真实的。
电影与戏剧不同,戏剧可能与我们的距离更近,我们透过舞台,看到姿色各异的人们,在台上夸张的表演,听到的是在一个剧场空间的回响,周围是变幻的灯光,电影可能与我们稍远,我们可能更多时间是透过冰冷的荧幕,去观看百态,一帘方幕,到广阔的世界,有的是热的,有的是冷的;电影与戏剧又都是相同的,从一个小小的天地,我们看到的是所有人,情感,人格,品质等等等等。            
影片这种东西,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一个故事,它是生活,它是情怀,它是感叹,我们都是身在其中的演员,我们都在其中演着自己的故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都应该是活着的。(图:何君 文:刘丰睿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