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的艺术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05作者:访问量:363

2015年10月31日上午,紫藤庐
                                            
吴保和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作为新葡萄8883官网AMG一名教师,一个戏剧与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的年长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我的经验,也供大家参考或一笑。
一、要有强大的理论武器,而不是拍脑袋写文章
作为理论研究,我们不只是感性地看待一个艺术作品,还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般来说,看待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最浅的是普通观众层次,只需要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就行了,这是低于创作者的层次,不是我们艺术理论研究研究生的水平;第二层是专业批评者的层次,这就要求你不仅要说一部作品好或不好,还要说出好在哪里在?不好在哪里?说出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这是深入到创作深处的层次,因为你要了解创作过程,知晓创作甘苦,这是与创作者平等的层次;第三层就是艺术理论家的层次,比如创作者看到某种东西,但没有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了,但不清晰,创作者只是凭着本能去创作,并不清楚表达的真正意义,但研究者看出来了,这是高于创作者的层次,所以艺术理论家不仅要了解创作,而且要高于创作,为创作者指出方向,如莱辛《汉堡剧评》那样的文字。
其次是读书,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你就必须要至少认真读懂一本书,而不是读一本书,什么叫读懂?这就是正确了解原著的意思,掌握原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比如心理分析理论方法、符号学方法、叙事学方法等。只有做到这一点,你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不然就只能是泛泛而谈,跟风,随大流,从理论上说没有任何意义,就如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所说,又为伟大的作家威廉福克纳所引:“只是喧嚣与躁动,而无任何意义!”而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中,何止是废话太多!有时简直是令人哭笑不得。,目前,就我看到许多艺术研究和分析文章,包括研究生们的文章,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文章的理论支持或理论依据不够,对理论没有真正搞懂,随便拉来就用,概念不清、方法不对,更多是停留在感性的评述,也就是比第一层稍好一点而已。
二、要藐视权威,但不要轻狂自大
作为年青一代,你们愿意从自己的经验出来、循自己的兴趣去进行研究,这是应当的,没有问题。许多年轻人藐视权威,不迷信权威,这也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年轻人只尊重权威的地位、头衔和权力,却不尊重权威的学问,这是令人很悲哀的。要知道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必有他的道理所在,权威之名也不是无故得来的,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你们要仔细了解,不要轻易去否定,只有当你说出足够的理由时,你才可以有资格说他是错的,不然,就叫做少年轻狂。
那什么时候可以不害怕权威呢?只有当你有了自己的独特发现和代表作的时候。这里要说明的是,要真正的独特发现,而不是什么书也不读,说宣称自己发现了什么,这才叫可笑。网络时代的技术发展给所有人公开说话的权利,导致现在说话的人比听话的人多得多,许多人都在那里自言自语,却根本不听别人说些什么。我们说网络时代权威的力量被大大消解,所以现在年轻人藐视权威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容易,但是也更容易带来浮躁和自大的心态,比如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了解,其实不过是一个百度学者而已(我这里指的是那些不读经典,也不去泡图书馆,只上百度搜搜便认为自己了解一切的那一类人),不幸的是,现在我看到太多百度研究生和太多百度学者。这也导致一个学术上的怪象,百度上搜不到,便再也不去别的途径了解,就得出结论了。当然李彦宏听了大概会高兴,这说明了搜索引擎的巨大力量。还有由于较为宽松的环境,现在发表文章比从前学者容易,现在的学术评价又太看重数量,导致学术上有许多泡沫,使得现在学者在文章的数量上比较容易超过前人,但是,这样的数量有意义吗?其实在研究领域,就目前中国而言,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一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文章胜过无数人云亦云、随大流、甚至不知所云的文章或所谓科研项目。
三、要有追赶潮流的精神和坐冷板凳的心态
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是。追赶潮流讲的是要关注现实,但不要一味跟风,学术研究要研究理论,要研究文献,但是艺术研究更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当代创作,这样你才有发言权,你的话才有人听,你才能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你的状态才是鲜活的生动的,比如话剧《盗墓笔记》火得不行,骂的人多、叫好的人也不少,那么你就要去了解研究分析,很高兴这次论坛就有同学是研究网络对戏剧影响和IP对创作影响的。比如这次国际艺术节到上海来的北京人艺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为什么时隔三十年复排演出依然激动人心,而我们有些剧目的生命比鸡还短(一只鸡正常可活3-5年,养鸡场的鸡不在正常范围内)。再比如电视剧《琅琊榜》令许多人感到是“良心之作”,你了解这部电视剧吗?这些都是我们戏剧影视研究的人要去关注的。但关注不等于当粉丝,粉丝的标准是偶像什么都好,不能说偶像任何坏话,这不是理性的精神,更不是研究生者的态度。作为研究者,我只能有好说好,有不好说不好,其实只要你也说出了“良心之语”,同样会引起业界的关注,如戏剧评论者北京的“北小京”和上海的“押沙龙在1966”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搞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寂寞的,有时,会没有人关注你,甚至你都会怀疑自己:我这么做有意义吗?这就需要你有坐冷板凳的心态,我们许多学术前辈经常说的就是这句话。在我们艺术领域,演出是热闹的、活动是热闹的、宣传是热闹的,而且随着各种营销手段的丰富,这方面会越来越热闹,然而研究却是冷清的、思考却是孤独的,没有人知道你在干什么,没有人知道你思考到了什么程度,这就像孤身一人的旅行,当你看到壮丽风光的时候没人知道你的喜悦,当你处于孤立危险的困境时,也没有人知道你的恐惧,一切都由你自己感受,一切都由你自己承担,只有当你从这一切中走出,对世界讲出你的故事时,你的经历才会为人所知,学术研究正如你的孤身旅行,研究成果则是你与别人的分享,然而,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深入行走,会有你旅行的精彩故事吗?(文:吴保和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