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纸・字・人――评多媒体肢体剧《白纸黑字》的意境营造

发布时间:2015-10-19作者:访问量:103

“白纸黑字”这个词最早源于元代杂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白纸上写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而这出由葛袁亮导演带来的《白纸黑字》却可以说彻底颠覆了“白纸黑字”原本的意义,使观众体会到肢体表达艺术的无限魅力。

该剧运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巧妙的将“白字”与“黑字”具象为两个个体,赋予二者人的情感,以“人”来呈现汉字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写意方法讲述了“白字”和“黑字”两人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失去彼此时的情感纠葛的故事。从而引发观众对情感的认知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在我看来,全剧最为出彩的就是其对于整体意境的营造。一开场,导演就运用薄纱、灯笼、沙粒、烟雾等物构建出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抽象空间,随着两位舞者丰富的肢体语言,场景的瞬息万变,将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的画面,迅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两位舞者分别身着一黑一白的纱衣,但仔细看来,二者的颜色却又在对方身上相互渗透。“纸张”和“汉字”是两种独立的个体,却又相互依附,导演从两者的“特性”出发,继而延伸至两个独立个体的融合。此外,女舞者的一顶红伞的选择可称得上是点睛之笔,在全场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环境下,一抹鲜红的亮色极大的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为情感意境的体现打下基础。

在音乐的选择上,看得出导演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相识时在阵阵低沉的钟声中散发的几声银铃;相知时古琴的悠扬与箫声的沉醉;相爱时钟、锣、竹板有机的灵动;纠结时古筝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分离时幽怨悱恻的琴弦声。舞者的肢体伴随着音乐的阴晴圆缺肆意起伏着,融合、交织。两人已成为这环境下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全剧无一句台词,仅运用投影分别打出“人、从、念、惘、殇、凡、尘”七个字,作为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一字一章,一幕一情。两人在舞台上以一撇一捺承载起了整个戏的灵魂,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0分钟,但观众却会深深陶醉于其间,仿佛时间好似也凝滞了一般。

在最后一段中,两人还是走到了曲终人散的一步,男舞者在台中失魂般的将白字撕碎,女舞者落魄似的独舞,当白纱上再度出现那句“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时候,整体的意境被推至最高潮,相爱的两人最终也未能在一起,繁华落尽,归于尘土。

纸、字、人,其三者间的关系想必已不用多谈,留下的应是回望,白纸黑字写到这就结束了,但我相信《白纸黑字》却会不断给予我们思考与启发。

(文:学生记者 杨子涵  图:李冠、赵燕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