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周】情思流动下爱与蠢――实验京剧《蠢货》剧评

发布时间:2016-10-17作者:访问量:1722

——这部剧讽刺了在爱情降临时还死不承认的人都是蠢货。

 

在没有走进剧场以前,或许我们实在很难想象以京剧的形式,现实主义大师契科夫的文本,现代新媒体结合而成的舞台剧会是怎样,而今日饶有兴趣的看完了,恍若做了一场融汇古今,贯穿中外的梦。它们确实擦出了艺术的火花。

先不说深层的意义,实验京剧《蠢货》在进场前后都能让你感受到它呼之欲出的实验味道,果不其然,创新之处比比皆是,恰如其分。

结合上戏新空间的剧场类型,戏场被白色绒质材料的地毯无缝铺满,观众则坐在一个个类似禅宗的打坐台上,这很聪明地拉近了观众与戏的距离。舞台左侧则是负责现场配乐的“乐团”,琵琶,古筝……一长一短颇于设计感的白板,徐徐拉往两边,既可以是开场的信号,也可以旋即变为字幕;以及类似半弧的背景,跟着剧情而旋转的屏风,可圈可点之处众多。舞台上的任何道具都能让观众感受惊喜妙用,这是不容易的。而《蠢货》则花了心思,往之靠近。

戏的主题通过冷清清(女主人公)丧夫,贯串着正值青春的她的思春,讲述了一个简单又聚集着缠绵情感的爱情故事。介绍里写:“二人交目,他看到了她一抹粉黛之下那颗火热欲出的心……”事实上,“蠢货”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第一次提到蠢货,是因马在人休,一个妻子与白马争宠的乐趣中,为何太急(男主人公)的出现做了铺垫。故事由此发展,可谓顺利,“二十芳龄春华貌”的冷清清的欲迎还拒,欲留还推手的姿态也使人印象深刻。

 

在这部戏中,不仅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如数板等形式,还十分接地气地加入了最近大热的网络词“蓝瘦”,“香菇”,并且是十分合适的用在了用于剧情推动和活跃气氛的点头算一角身上。令我想不到的是,实验京剧竟也能够使用“定格”和“慢动作”等手段演绎人物的心理活动,快的念和打与蒙太奇般的慢动作切换,制造舞台的节奏感,收放自如。

与观众互动的桥段也有设计——观众席中间留有一条过道,作为演员换场的必经之路,可谓零距离接触,置身其中。如此一来,就不似传统京剧中上场门与下场门的概念了,反而被剧吸引,看不到其中玄机。更值得一提的是,皮影戏从头到尾结合着剧情,不时出现,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说毫无违和感,其中一段用皮影戏来演绎失手杀死何太急后的冷清清内心的纠结与慌张,尤其让人看到人性中的正反面。

 

这么多的打破与创新,那它还是一出京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后会喜欢《蠢货》的原因。

李卓群导演曾说,“小剧场京剧的确是实验京剧,但不是实验品。其实小剧场戏曲的创作更偏于传统的回归,不是抛开传统来渲染先锋……我们对传统是心怀敬畏的。”相信这是受每一位实验京剧创作者们认可的,让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也是探索的必经之路。

 

坎坷原是缘。本着这种想法,作者是否想说在命运的推推攘攘之下,我们一生所求,实在不过先后顺序当中流转自如。皆是思春,它像牡丹亭“不到园林哪知春色如许……”它又不是牡丹亭。它像思凡“小尼姑年方二八……”但它不是思凡。所以蠢货是谁呢?终于在编剧不正经的简述里找到一句正经的话——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第一段:在爱情降临时还死不承认的人都是蠢货。

孟实先生曾分人生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在当代我们有太多的“冷清清”,戏剧的人生,人生的戏剧,爱与蠢仿佛总是捆绑在一起,然后被周围的声音所吞没。

“夫人,还是您最聪明,我们都是蠢货——”

亡夫的令牌应声而倒。却无从帮观众下结束亦或是开始的最终结论。(文:邓淼  图:郝思一  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