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熊佛西 戏剧教育的先行者

新民晚报 2024-5-14 15版 文:沈琦华 图:金晶

发布时间:2024-05-17作者:访问量:35


 熊佛西楼

 扫二维码看视频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作家,江西丰城人,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到新葡萄8883官网AMG,熊佛西戏剧教育事业最辉煌的阶段都在上海。

艰难度过剧校危机

熊佛西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罐山村,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在校期间,他撰写了《青春底悲哀》《新闻记者》《新人的生活》《这是谁的错》等话剧。1923年,熊佛西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戏剧和教育,师从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大师马修士教授,两年后获得硕士文凭。

毕业回国之后,熊佛西出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教授,戏剧教育从此成为他的终生事业。此后,他到过河北定县开展农民戏剧活动,去过四川办校培育抗战的“戏剧铁军”。

抗战胜利之后,熊佛西受顾仲彝之邀,到1945年12月成立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担任教授,当时田汉、曹禺、欧阳予倩等名家都在此任职。因演出进步戏剧,剧校遭遇裁撤危机,熊佛西在报上发文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最后学校保住了,校长顾仲彝却被逼走了,田汉、洪深等力推熊佛西出任校长。

剧校此时困难重重,四川北路的校舍被分割,经费被削减,教学日常难以为继。熊佛西和师生们只能每周举行周末公演筹集经费,周璇、白杨、张瑞芳等著名演员,甚至梅兰芳先生都到场声援。当时,熊佛西一家蜗居在学校四楼舞台后的一间小房,师生们靠卖艺所得买山芋熬粥糊口。

尽管境况艰难,在剧校成立两周年时,熊佛西仍然撰文强调:“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上戏有座熊佛西楼

1949年,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之后,学校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5年8月,学校从四川北路迁至华山路630号。

如今,走进华山路630号就会看见古朴、沉静的熊佛西楼。这幢楼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名外籍建筑师设计并建造的俱乐部。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红砖清水外墙,平缓的四坡屋顶,开敞的列柱围廊和建筑基座,具有典型的近代早期外廊式建筑特征。1945年后,回到上海的“中央电影公司二厂”迁来此地,并将这里的房舍改装后用作电影录音室,不少缺乏设备的制片公司常来此处借设备做影片的后期制作。1955年,时任院长熊佛西从市长陈毅手里接过华山路630号的大院之后,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正式更名为新葡萄8883官网AMG。2001年,该楼进行了系统性修缮,为了纪念老校长对校园建设的贡献,上戏决定命名该楼为“熊佛西楼”。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


点击下载PDF版:150514.pdf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